Ka Wing's Travelogue
  • My Blog
    • 我的遊記 (中文)
  • Photography
  • Contact
  • My Blog
    • 我的遊記 (中文)
  • Photography
  • Contact
Picture

《停戰紀念日》: 由法國戰壕到約旦沙漠的世界大戰

11/11/2018

0 Comments

 
「當歡慶的日子完結時,
當飄揚的旗幟也被收起來時,
他們就會夢想有另一場瘋狂的《以戰止戰》之戰
還有另一個瘋狂的停戰日。

但是那些在戰壕中犧牲的年青人,
從來未有憤怒過,也沒有抱怨過的他們,
我們只是將他們的屍首放在泥濘造的墊子上
跟低下的蠕蟲和螞蟻在一起。」
- 擇自 羅伯特 · 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停戰日》(‘Armistice Day’, 1918年)一詩
以前舊校的其中一個傳統就是要我們在24小時以內不眠不休,以步行方式在英國鄉郊完成一個長達50英里(80公里)的旅程。 雖然對於年輕人來說此行算是比較困難,但我覺得更難的是去想像如果我是生於80年前的話,完成此行以後我就會立刻被派去戰場。這個50英里步行傳統源於一次世界大戰之間,是當時學生畢業前為準備參戰所通過的耐力測試。 今時今日此行已經演變成學生畢業前的一個成年禮。
Picture
軍官訓練團在舊校的閱兵場面。 由1914年9月直到戰爭結束期間,所有學生每週都必須參加長達12小時的軍事訓練,為入伍做準備。
Picture
在一戰年間,幾乎所有的畢業生和舊生都成為了軍官去參戰。馬首是瞻,軍官因為要領兵行頭的緣故,傷亡率極高:五個舊生當中就有一個戰死沙場。校內的教堂石牆上就刻上了700名戰死的舊生的名字(二戰後加上了另外350個名字),此個為悼念一戰而建的教堂仍然是英格蘭今日最大的戰爭紀念館。但是舊校不僅在戰爭期間為英國提供了將士,亦給予了英國其中一個最優秀的戰爭詩人 - 羅伯特 · 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
格雷夫斯於他的自傳《向一切告別》('Goodbye to All That', 1929年)中詳細而又生動地描述了當時悲慘的戰壕生活。書中就曾經提到他見到一位同僚於無人區的屍首,發現他死時「強逼自己將整個拳頭吞入口中,好阻止自己的哭嚎會令到其他同僚上前救援而受死。他身上一共有17處收擊。」格雷夫斯自己亦在戰中曾身受重傷,當時的醫生因為認為他已經返魂乏术,甚至向大眾公報了他的死訊。
Picture
一戰詩人 格雷夫斯 的軍服照。

Read More
0 Comments

「堅毅必勝」: 傳奇的極地求生故事

18/10/2018

0 Comments

 
「誠徵船員加入本次危險考察任務:
工資低,要應付嚴寒以及長時間而的漆黑極夜。
危機處處,能否平安會來將是未知之數。
​但是一旦能夠成功完成任務,船員將可獲得榮譽和認可。」
- 「大英帝國跨南極考察任務」(Imperial Trans-Antarctic Expedition)的船員招聘廣告
在香港的一個講座上,我見到當年「帝國跨南極考察任務」(Imperial Trans-Antarctic Expedition, 1914-1917)當中所倖存的圖片。當「堅忍號」(HMS Endurance)上的船員都被迫棄船時,每人只准攜帶兩磅重的個人物品離船。 艦長 歐內斯特·薛克頓 (Ernest Shackleton)認為任何額外的負荷都會減少他們在南極的生存機會。以防船員會被誘而違規他將其餘四百多張的照片刻意摧毀,因為他們即將要面對的是一次艱鉅的大逃生。
Picture
探險家歐內斯特·薛克頓的孫女亞歷山德於香港香港皇家地理學會演講。
Picture
香港皇家地理學會講座上的「帝國跨南極考察任務」(1914-1917)圖片。
跨極考察任務是機器和儀器取代人類之前的年代「南極探險英雄時代」(Heroic Age of Antarctic Exploration)的最後一次極地探險之旅。因為「堅忍號」已被海冰卡住然後壓破的緣故,薛克頓其實早已知道任務宣告失敗。然而正如由薛克頓家訓格言 'Fortitudine Vincimus'(拉丁語,意為「堅毅必勝」)所命名的「堅忍號」艦名所指,擁有無比耐力的薛克頓將會從此次災難中將失敗扭轉為後世所歌頌的絕地求生故事。

Read More
0 Comments

萊姆豪斯(Limehouse):倫敦最早的唐人街

24/8/2018

0 Comments

 
一路以來我的家族都是以海為生:很久以前我的祖先就以經與被稱為「艇家」或「水上人」的蜑家人,亦就是傳統上以船為家的漁民通婚。 到了我祖父的一代的時候,他已經是第三代的船務驗貨員,親眼見證了香港如何由小漁港成為繁忙的貿易港。 我的大伯後來就是因為加入了海軍的緣故成為了我家族入面第一代移民到英國的家人。

第一批來英定居的華人亦是因為與海的聯繫而抵達英國:
他們全都是當時在歐洲船上服役的華裔海員。 由於我一直都對英藉華人的歷史感興趣,所以我決定去倫敦的第一個唐人街的舊址走一趟。
Picture
攝於三十年代,位於東倫敦的舊唐人街。 (Getty Images)

Read More
0 Comments

[約旦:第二部] 西乃半島:沙漠旅遊的歷史

18/4/2018

0 Comments

 
「你會不會想到阿拉伯走一趟呢?」卡斯特納教授問。
「為何不會​啊 」尼布爾回應到,「如果有人肯支付旅程的費用的話?」
- 摘自卡斯滕・尼布爾(Carsten Niebuhr, 18世紀德國探險家)與他的教授的對話。
​尼布爾是第一次阿拉伯科學考察團的唯一生還者。
​
我只知道我想要去到約旦。在網上搜索一下之後, 我發現我唯一負擔得起的機票就是直接飛到西奈半島( Sinai Peninsula)的沙姆沙伊赫(Sharm el-Sheikh ),然後再轉陸路去約旦。不過西奈半島的機票這樣便宜背後是有原因的:在我買機票的一個星期之前,於西奈的阿里什市( Arish)發生了一宗蘇菲派清真寺被炸彈襲擊的事件。雖然北西奈一直都被動盪所困擾,但是這種大規模的襲擊仍然是非常罕見的:於是次襲擊當中有多過100人受傷, 200人喪生,是埃及有史以來最致命的襲擊。
Picture
我於機場通宵等候到西奈的航班。
雖然機票便宜,但是在我的航班上其他遊客的數量都十分少。直至幾年前,想遠離嚴冬的俄羅斯遊客都蜂擁而至到西奈去尋求陽光與海灘的假期。但是於2015年這一切都改變了。同年10月一宗於科加雷姆9268號班機上的炸彈襲擊令到客機墜毀,機上217位大多數是俄羅斯籍的乘客全部罹難。今時今日,我的航班上大部份的乘客都是想以最便宜的方法回家探親的埃及移民。

Picture
我在西奈的旅行路線(2018年)
位於埃及、沙地阿拉伯、約旦和以色列之間,西奈半島只是遠古埃及人去到採銅礦和綠松石礦的地方,與其多姿多彩的現代歷史有所不同。在1956年,英法兩國就是在這裏入侵蘇彝士運河(Suez Canal ),意圖去推翻當時的埃及總統以及停止他將運河國有化。隨後的失敗向世界展示出英國已經不可能再用武力去維護自己的利益和主宰其他國家的政局。西奈亦都成為英國身為世界超級大國的角色正式結束的地方。

十年之後,以色列於戰後佔據了比自己本身領土大三倍的西奈半島 。未來幾年,半島不斷受到頻繁的戰亂所困擾,令到它成為世界上其中一個最危險的邊境地區:於1973年, 1,200輛坦克聚集於西奈,隨後的戰役成為歷史上其中一次最大型的坦克會戰。然而,就是在1982年以色列在西奈半島十五年長的軍事佔領終於告一段落。

Read More
0 Comments

[約旦:第一部] 前序:阿拉伯之前與之後的羅倫斯

30/3/2018

0 Comments

 
「我打算建立一個新國家,重建一種已淪喪的影響力,提供兩千萬閃族人(阿拉伯人)一塊基石,讓他們得以創立維繫民族精神的夢幻殿堂。」
- 摘自 湯瑪斯 · 羅倫斯 (T.E. Lawrence) 的《智慧七柱》(Seven Pillars of Wisdom, 1926年) 
身為一個島國,出外探索是我們的歷史以及傳統裡重要的一部份。於上世紀初的現代早期探索所提供的實用價值非常低。探險家大多時都是因為沉迷於想超越人類現有的界限,而走到去沙漠以及其他荒涼的地方。

其他的就是為了想成名而出走於他們艱險的旅程。倫敦就是當時策劃這些考察旅程的中心,而位於
肯辛頓(Kensingston)的「皇家地理學會」(Royal Geograpghical Society)就是很多這樣的探險隊的主要贊助人。
Picture
位於倫敦薩佛街(Saville Row)一號的前皇家地理學會總部。為了加深英國對於巴勒斯坦地區認識而創於1805年的「巴勒斯坦協會」(Palestine Association)就是於1834年跟其他學會合併而組成了新的「皇家地理學會」。直到三十年之後,今時今日還在的「巴勒斯坦勘探基金會」(Palestine Exploration Fund)才會誕生。
「很明顯我們只是擔任 “紅鯡魚”(誤導其他人的意思)的角色   [...]  我們的作用是為一份跟政治有關的工作添上考古的色彩。」
- 摘自 湯瑪斯 · 羅倫斯 (T.E. Lawrence)  於1914年寫給雙親的一封信
Picture
今時今日「巴勒斯坦勘探基金會」於倫敦Hinde Mews街的總部。會址自1865年創立後就沒有搬過。
但是大家最熟識,最令大家聯想到阿拉伯沙漠的英國人並不是於皇家地理學會的殿堂開始他的探險生涯。就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湯瑪斯·羅倫斯(Thomas Edward Lawrence)就走到這條小巷來到「巴勒斯坦勘探基金會」(Palestine Exploration Fund)的總部。被一個世紀以來所建的新建築物所掩蓋的巴勒斯坦勘探基金會就是創於1865年,是世界上專為黎凡特地區(Levant,即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敘利亞,約旦和伊拉克。)研究而組成的機構中歷史最悠久的學會。

應邀於大英博物館的請求,這位年輕考古學家的任務就是要去到現時以色列和約旦南部的荒漠去找尋當年聖經內《出埃及記》所記載​的路線。但是他明白到任務背後的真正目的其實是為了預備萬一​英國與鄂圖曼帝國(Ottoman,今土耳其)開戰的話,如果明白到屬於英國的蘇彝士運河(Suez Canal)東面的荒漠的地理將會對英國有利。就是在這個時候,他正正由一為考古學家轉變成為一位間諜。

自小我已經對傳奇人物 湯瑪斯 · 羅倫斯,「阿拉伯的羅倫斯」的事跡有感興趣。他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阿拉伯起義(Arab Revolt, 1916-1918)中率領貝都因牧民(Bedouin)打敗鄂圖曼帝國的事蹟令歷代沙漠旅行家有所著迷。 正正是在我一百年前,於1888年出生的羅倫斯未到阿拉伯之前的前半生是我可以以自身經驗理解到的。

我們同樣都曾就讀專為訓練年輕人成為帝國未來領導人而開的傳統英式學校。而我們亦都同樣地輕視學校當年所灌輸的嚴謹紀律以及階級制。正因為此我在學校的歲月會比較難過,但對於羅倫斯來說這種態度正正是他之後可以融入到幾乎是無階級的貝都因部落社會的關鍵。巧合地,我們亦都是對中世紀歷史,而且特別是關於中世紀戰爭的軍事歷史有所著迷。
Picture
一幅羅倫斯穿著着他著名的阿拉伯裝束的圖片。(於1919年攝)

Read More
0 Comments

[北高家索-第二部] 北奧塞梯: 俄羅斯人對高加索的征服

3/12/2017

0 Comments

 
'The Caucasus may be likened to a mighty fortress: Marvellously strong by nature, artificially protected by military works, and defended by a numerous garrison.
​
Only thoughtless men would attempt to escalade such a stronghold.
A wise commander would [...] advance by sap and mine, and so master the place.'
     - Alexi Velyaminov, 十九世紀俄國將軍
 十八世紀末期象徵了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 俄羅斯與其他歐洲列強一樣都分別擁到去前所未知的地方去進行侵略和統治。同一時間,分隔着北面俄國以及南面高加索地區的諾蓋汗國 (Nogais Horde, 蒙古人後裔創立的一個汗國) 亦都開始衰落。這兩個因素催促了兩個民族的相遇,最終亦都改變了他們各自的命運。
俄羅斯帝國希望透過使用驍勇善戰的哥薩克人 (Cossack,傳統為俄羅斯帝國擴展版圖的殖民民族) 成立邊境重鎮去安撫北高加索地區。「哥薩克防衛線」(Cossack Line) 亦都隨之被建立。衛線是在俄國與北高加索邊境,由一系列哥薩克人駐守的新殖民市鎮所組成。這條防線的目的就是去分隔俄國以及北高加索經常造反的土著。
'The gradual occupation by means of forts and Cossack settlement would, of itself, little by little, bring about the exhaustion of the mountaineers.'
- Alexei Velyaminov
這些新的殖民軍區最終演變成北高加索今時今日的主要城市。它們的名字全都反映了它們被創立的目的:Neotstupny Stan (意為「不准撤退」) ,Burnaya (意為「攻陷」) ,而其中一個最著名的就是車臣首都格羅茲尼 (Grozny ,意為「可怕」) 。奧塞梯 (Ossetia, 又稱北奧塞梯) 的首都弗拉季高加索 (Vladikavkaz) 亦是其中一個,其名字的意思就是「高加索的守護者」。
Picture
1783年俄國製的高加索地圖,可以清楚見到一系列新創立的邊境重鎮。

Read More
0 Comments
    * Blog in English here *
    Picture

    ​作者​

    我喜愛旅遊,也喜歡歸根究底去尋找事實以及源頭,所以我就做了這個Blog去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旅程中的所見所聞。

    我尤其是對於中東,前蘇聯,絲綢之路地區和未受承認國家的人民,文化,歷史及政治有興趣。所以我多年來也走訪過不少這些國家。

    ​在2009年我曾經居住在西非的塞拉利昂(英文Sierra Leone, 又名獅子山共和國​)。到2015至2016年間我也曾居住於前蘇聯國家格魯吉亞(Georgia),分別駐在首都第比利斯(Tbilisi)以及在西面叛軍控制地區邊境的重鎮祖格迪迪(Zugdidi)。

    當我不是在旅遊的時候,我就是在閱讀關於世界不同地方的書籍,或是在探索城市地底下去看看到底是怎麼樣的。


    這是我的故事。

    資料庫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August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December 2017

    分類

    All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