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 Wing's Travelogue
  • My Blog
    • 我的遊記 (中文)
  • Photography
  • Contact
  • My Blog
    • 我的遊記 (中文)
  • Photography
  • Contact
Picture

[約旦:第二部] 西乃半島:沙漠旅遊的歷史

18/4/2018

0 Comments

 
「你會不會想到阿拉伯走一趟呢?」卡斯特納教授問。
「為何不會​啊 」尼布爾回應到,「如果有人肯支付旅程的費用的話?」
- 摘自卡斯滕・尼布爾(Carsten Niebuhr, 18世紀德國探險家)與他的教授的對話。
​尼布爾是第一次阿拉伯科學考察團的唯一生還者。
​
我只知道我想要去到約旦。在網上搜索一下之後, 我發現我唯一負擔得起的機票就是直接飛到西奈半島( Sinai Peninsula)的沙姆沙伊赫(Sharm el-Sheikh ),然後再轉陸路去約旦。不過西奈半島的機票這樣便宜背後是有原因的:在我買機票的一個星期之前,於西奈的阿里什市( Arish)發生了一宗蘇菲派清真寺被炸彈襲擊的事件。雖然北西奈一直都被動盪所困擾,但是這種大規模的襲擊仍然是非常罕見的:於是次襲擊當中有多過100人受傷, 200人喪生,是埃及有史以來最致命的襲擊。
Picture
我於機場通宵等候到西奈的航班。
雖然機票便宜,但是在我的航班上其他遊客的數量都十分少。直至幾年前,想遠離嚴冬的俄羅斯遊客都蜂擁而至到西奈去尋求陽光與海灘的假期。但是於2015年這一切都改變了。同年10月一宗於科加雷姆9268號班機上的炸彈襲擊令到客機墜毀,機上217位大多數是俄羅斯籍的乘客全部罹難。今時今日,我的航班上大部份的乘客都是想以最便宜的方法回家探親的埃及移民。

Picture
我在西奈的旅行路線(2018年)
位於埃及、沙地阿拉伯、約旦和以色列之間,西奈半島只是遠古埃及人去到採銅礦和綠松石礦的地方,與其多姿多彩的現代歷史有所不同。在1956年,英法兩國就是在這裏入侵蘇彝士運河(Suez Canal ),意圖去推翻當時的埃及總統以及停止他將運河國有化。隨後的失敗向世界展示出英國已經不可能再用武力去維護自己的利益和主宰其他國家的政局。西奈亦都成為英國身為世界超級大國的角色正式結束的地方。

十年之後,以色列於戰後佔據了比自己本身領土大三倍的西奈半島 。未來幾年,半島不斷受到頻繁的戰亂所困擾,令到它成為世界上其中一個最危險的邊境地區:於1973年, 1,200輛坦克聚集於西奈,隨後的戰役成為歷史上其中一次最大型的坦克會戰。然而,就是在1982年以色列在西奈半島十五年長的軍事佔領終於告一段落。
Picture
1982年,也滅(Yamit)猶太人定居者被迫撤離的圖片。也滅是以色列戰後於西奈所創立的其中一個定居點。(該圖源自 International Centre of Photography)
由於​西奈遠離埃及的中心地帶,它偏遠的位置以及荒蕪的地理環境令到不同的政府都很難對半島施加控制。於1978年的《大衛營協議》( Camp David Accords)雖然令到埃及從新得到掌管西奈的控制權,但協議亦附有該地區必須被「非軍事化」的條件,為未來走私客和武裝分子能夠在該地區自由行動而鋪道。

自
八十年代起,埃及政府就已經大量投資在西奈的旅遊發展當中。九零年代和零零年代都是西奈旅遊業的黃金時期。我所住的酒店的老闆就是在九十年代初由首都開羅來到南西奈,而他的「第一桶金」就是僅僅靠在這裏賣翻版錄音帶所賺回來的。
Picture
位於南西奈的小鎮達哈卜(Dahab )的海濱。
當時南西奈是一個遊客熙攘的地方。他回想起當時海邊小鎮達哈卜(Dahab) ,阿拉伯文為「黃金」的意思,只是有「營地」去容納遊客的需要。​營地是指一種多人共享一個房間的旅館,而且床墊都是被鋪在地面上的。​但是當時這種最基本的住宿已經能夠吸到大批遊客。擁有原始的沙灘以及能夠提供便宜的潛水課程(今時今日西奈仍然是該地區其中一個最便宜的潛水勝地)供遊客享受,南西奈已經是一個極之​收歡迎的派對之地。

但是一到埗你就會明白到為何旅遊業的發展並未能促進該地區的穩定:幾乎每一個在當地做生意的都是來自埃及其他地區的人,而不是本地人。這些阿拉伯文稱為「麥地那人」(medinans),​意為來自埃及不同城市的「都市人」,​都經常鄙視西奈的貝都因牧民(Bedouins )和原住民。
Picture
於達哈卜賣手信的埃及商人。差不多每一個我遇到的生意人都是由西奈以外的城市來的。
由於原住民經常被視為是窮人和沒有學識的人,外來的生意人往往都對當地人有所歧視而不會聘用他們。原住民根本未能收旅遊業發展而得益 ,所以政府和外來的私人投資只是更進一步提高了當地人的不滿情緒。現在越來越多的原住民認為目前的地方政府僅僅是一種外來人對當地的佔領:只不過現在是埃及人取代了從前的以色列人而已。

就當由其他城市而來的埃及人開始在西奈發跡的時候,大部分集中在半島北部的原住民繼續被政府忽視。​最終,在2011年的埃及反政府革命的時候,西奈進入緊急狀態:伊斯蘭聖戰武裝分子乘着局勢不穩定,攻擊軍方在西奈的檢查站以及佔據了一些長期不滿埃及政府的村莊。
Picture
一幅我於2012年「埃及危機」時攝,群眾於首都開羅的解放廣場和平示威的圖片。和埃及其他地方不一樣,當時於西奈的反政府示威者都是帶着武裝的。

Picture
1858年英國出版商約翰・穆雷​( John Murray)所出版關於該地區的旅行手冊的第一頁。
雖然西奈旅遊業的黃金時期好像是暫且結束了,但是西奈作為一個旅遊目的地的歷史其實源遠流長。我隨身攜帶了兩個世紀以前的旅遊指南:分別有1858年英國出版商約翰・穆雷​( John Murray)出版的《​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旅行手冊 [...] 包括對西奈半島的描述》以及德國貝德克爾出版社(Baedeker)於1885年出版的《埃及:旅行手冊》。

西奈從前是十八至二十世紀初歐洲貴族「壯遊」(Grand Tour)的其中一個目的地。他們壯遊的旅遊目的就是為了尋找他們自己西方文明的文化和宗教根源。他們當時都相信正如聖經《出埃及記》一章所記載一樣,五千年前的以色列人就是在西奈的曠野流浪了四十年,而他們就是想來到西奈去尋找他們的足跡。
Picture
英國畫家約翰·弗雷德里克·劉易斯(John Frederick Lewis,1804-1876)在1842年繪的水彩畫「西奈山沙漠中的弗蘭克營地」,當中展示了英國第四任倫敦德里侯爵弗雷德里克·斯圖爾特(Frederick Stewart)在西奈山壯遊的營地。
​「很久以前曾經有一大批人湧過了這一大片曠野。而他們在這裏的​歷險和遭遇最終成為了半個世界的遺產。但是以色列人,就如其他牧民一樣,並沒有在此留下任何足跡。人類雖然身為建造者與定居者​並沒有在這片地形的塑造上有任何影響,而且經過十三個世紀後這裏依然未有任何變遷。」
- 摘自 瓊・普洛登( Joan Plowden)的《這片​土地》( 'The Land', 1937年)
但是事實上,基本上沒有人真正知道當年《出埃及記》的準確路線究竟是怎樣的。於1922年來到西奈考古並尋找關於出埃及記路線的「阿拉伯羅倫斯」就已經清楚指出以色列人在曠野流浪的四十年當中根本未有在任何地方留下任何痕跡。

因此,幾個世紀以來唯一最完整而且最準確關於出埃及記的來源就是聖經。所以所有旅行家都會攜帶聖經作為他們當代的旅遊指南,而大多數人亦會非常熟悉和熟唸聖經。
雖然能夠準確地跟隨整個出埃及記的路線並無可能,但是他們必定會到訪幾個地方:那就是位於西奈半島中心的聖嘉芙蓮修道院(St. Catherine's Monastery )和西奈山(Mount Sinai)。然而當時的沙漠旅遊非常不同 - 而且比今時今日困難得多。 大部分來到西奈的旅行家都會從開羅出發,而且從那裏他們會需要找到一個「中間人」(dragoman )為他們辦事。中間人的用處就是作為旅途上的翻譯,並且安排整個旅程上所需要的交通和物資。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只是去運送他們所需要的物資,每人就會需要大約五隻駱駝的幫助。
Picture
由蘇格蘭藝術家大衛・羅伯茨(David Roberts, 1796-1864)所繪的1839年水彩畫「到達西奈山」。留意畫中幾乎每個人都帶著他們的火槍。 當時的旅行者都會攜帶槍支,在我的旅行指南中就有詳細建議列出旅行者出發前應該我購買哪一種槍。
「在西奈半島旅行時,我們不但會遇到以半島為家的貝都因牧民,而且我們必須聘請他們為我們的導遊和守護人。 除了在他們的保護之下以外,沒有任何外國人可以穿越他們的領土。」
- 摘自約翰・穆雷​( John Murray)1858年出版的《​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旅行手冊 [...] 包括對西奈半島的描述》
但這還是不足夠的。 他們還會需要聘請貝都因牧民作為導遊 - 而且最重要是他必須是屬於那個他們將會經過的貝都因部族所掌管的領土所派出的代表。

早期的沙漠旅行家明白到不論沙漠地勢多麼荒蕪,就算是每一塊石頭,或者是每一堆沙,尤其是每一口井和每一個綠洲,都是屬於某一個貝都因部族的。如果未經批准就擅自闖入他們的領土將會導致可能會是致命的後果。

Picture
今時今日,旅客要到西奈半島中心部份比以前簡單和便宜得多。大多數的旅行團都會於晚上十一時以小型公共汽車接載遊客到西奈山的山腳。然而,這片山脈的周圍今日仍然是屬於貝都因部族的領土,所以你亦必須要有一位貝都因人作為導遊。但是這些「沙漠之子」早已放棄了他們游牧的生活方式,如今主要靠旅遊業為生。
Picture
晚上的達哈卜小鎮。大多數上西奈山的旅行團都於接近凌晨出發,讓遊客有時間去攀上山頂觀日出。
「...我們要全面倚賴導遊的幫助。就算是最小的阿拉伯男孩,因為他對沙漠有所認識,所以都比我們歐洲人優勝得多。如果沒有他們的引導,我們在幾小時內就會迷路。我認為一個人的獨立感最終逐漸變成對這些『沙漠之子』的完全依賴感。」
- 摘自 弗朗西斯・科寧漢姆​( Francis Conyngham)1868年的《​沙漠生活的健康》
受早期旅行家所愛戴與畏懼的貝都因好客之道以及榮譽感早就被大型旅行團的頻繁到訪而變得麻木。正在上山的時候,我們的貝都因導遊都會要求我們停下於沿路每一個由他的朋友或親戚所開設的茶棚。但是一旦到了比較陡峭的山段他就會當我們是牲畜一樣趕上山:因為沒有任何車可以將物資運上山上比較斜的部份的緣故,所以附近根本沒有任何茶棚。
Picture
由蘇格蘭藝術家大衛・羅伯茨(David Roberts, 1796-1864)所繪的1839年水彩畫「攀上西奈山的下山脈」。畫中展示出我們上西奈山路線上的地勢。
「最後,『勞苦讓我們克服了一切』,我們來到了聖山的山頂。 當我們在那裡的時候,嚴酷和寒冷的強風在不停地吹,在沒有火的情況下我們既不能施行禱告,也不能做任何其他事情。」
- 摘自費利克斯・法布里( Felix Fabri, 十五世紀神學家)的《​​朝聖者如何上聖山》( 1483​年)
攀山的晚上非常寒冷,而路途亦十分陡峭。  大約在凌晨六時,我們終於到達西奈山的山頂。​正如旅行家 瓊・普洛登( Joan Plowden)在1937年所寫:「...十四個世紀以來,律法山都是每個旅行者的目標,也是西奈山的焦點。」能夠成功到達,我們亦很自然地感到有所成就,因為就是正正在這裏,上帝為了人類的福祉給予了摩西十誡。
Picture
在西奈山的山頂等待日出。
山上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教堂和一座小型清真寺以紀念這一場事蹟,。在這兩座建築物周圍的石頭上都是幾百年來由信徒用亞美尼亞語、德語、俄語等不同語言所刻上的宗教塗鴉。你並不需要是教徒才能欣賞這裏的景色:就彷彿日出是上帝的畫筆一樣,它將廣闊的山景從漆黑中帶出,普通的砂山亦被瞬間轉變成一片對比鮮明的橙藍色畫布。 這是我見過的其中一個最壯觀的景色之一。
Picture
西奈山的日出。
​然後我們向着位於山谷的修道院開始下山。 早期的基督教僧侶認為與世隔絕於寂靜的環境能使他們更加接近上帝,因始他們經常都會隱居於一些世界上最荒蕪的地域。 畢竟,摩西以至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都是在這種環境當中首次得到上帝的啟示。而在西奈山的修道院生活就是其中一種最極端的隱居生活形式。
Picture
向着聖嘉芙蓮修道院的方向下山的景色。
「...在這一片延伸得很遠的荒蕪之地,並沒有人澆水耕田,也不能生產出任何農作物。 當中有一個陡峭險峻的山脈,名叫西奈山,它高聳入雲並靠近紅海  [...] 在這個西奈山上有一班僧侶,他們的生活方式就好像是面對着死亡的仔細排演,而他們亦無憂無慮地享受著這種對他們來說是非常珍貴的隱居生活方式。」
- 摘自 普羅科匹厄斯( Procopius, 公元6世紀東羅馬史學家)的 《修道院的基石》
第一批僧侶於公元三世紀來到西奈半島。就如我在伊拉克和敘利亞所見到的其他修道院一樣,最早期的東方基督教僧侶就是在峭壁的山洞中尋求住所。後來,據說他們在這裏發現了被天使運送到該地的聖嘉芙蓮的遺體,並且在該地修建了一座修道院作為供奉。 之後他們亦會在那裡找到聖經上所記載,當年被聖火所燃燒的神聖小叢(Burning Bush )。

正如他們的守護聖人聖嘉芙蓮就算面對着死亡也拒絕放棄她的信仰一樣,幾個世紀以來這裡的僧侶也冒着生命危險去拒絕放棄他們的宗教信仰。史書記載在公元四世紀的時候已經有僧人被集體殺害的事件。 直到公元六世紀,為了保護修道院的僧侶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大帝(Justianian the Great, 482-565 )才派兵駐紮並修建該院的外牆,造成了今日修道院近似堡壘般的外貌。
Picture
今時今日聖嘉芙蓮修道院的外貌,修道院的正式名稱其實是「上帝顯靈於西奈山的神聖修道院」。
在一個傳奇的故事裏面,於十六世紀修道院的僧侶向正在入侵的鄂圖曼帝國( Ottoman, 即現今土耳其)指揮官呈上一份關於修道院受到保護的重要文件。該文件可追溯到公元624年,亦是伊斯蘭教形成的初期。但最重要是該文件上有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本人的手印作為核實。 據說穆罕默德還是年輕商人的時候曾經路過西奈山。 一位僧人因為預見到他將會成為一位偉大的先知所以懇求他用手印去核實這份令狀。令狀的條文授予聖嘉芙蓮修道院的僧侶受到伊斯蘭教徒保護的地位。話說鄂圖曼軍官見到這份文件之後,顯然感到滿意而和平地離開了修道院。
Picture
聖嘉芙蓮修道院鐘樓後面的白色塔樓是十二世紀所修建的清真寺尖塔。 據說在修道院內修建清真寺的目的為了挽救修道院免受法蒂瑪(Fatimid )穆斯林統治者破壞。
這個故事可能聽起來實在是很難令人相信,但是事實上幾百年來這一班僧侶能夠在這個充滿危險的環境底下,面對着自然界以及外來人為所帶來的威脅而倖存下來 ,絕對是一個非凡的奇蹟。 僅在半年前,伊斯蘭國的武裝分子就襲擊了修道院附近的一個軍方檢查站,造成三名埃及警察死亡。 然而,今日聖嘉芙蓮修道院倖存為世界上其中一間運作歷史最悠久的修道院之一。
「整個旅程從頭到尾都是對肉體的折磨,
除了那些體質健全的人以外其他人都不應嘗試。
」
- 菲利普・沙夫(Philip Schaff, 十九世紀德國神學家)1878年 的 《​​​並無樂趣的旅程》
Picture
今時今日修道院的入口。上面就是以前將訪客凌空拖入修道院的暗門。
在一個世紀之前,能夠成功橫過沙漠曠野的旅行者在抵達修道院的時候必須提交一封由修道院駐開羅的分支所預備的介紹信。

我的旅行指南就描述了以下修道院為了防備幾個世紀以來貝都因人頻頻的襲擊所採取的措施:一旦僧侶閱過信後決定接納該旅行者,一條繩索就會從30英尺高的外牆被降下,之後訪客就會將這條繩索扣上自己身上,然後從頂部的暗門被僧侶凌空拖入修道院。 貝都因人導遊是不會被允許進入修道院的:因為正正是他們才令到這些僧侶蓄意採取如此極端的保安措施。
我的舊版旅遊指南還指出在一個世紀前,外來訪客都會「受到僧侶的擁抱和情誼之吻以及熱情的歡迎」。今時今日如果一位僧人願意費時和你傾談那你已經算是幸運了。

在修道院內,我停下來去細看一些刻在教堂木門上,可能追溯到十字軍年代的徽章塗鴉。 一個僧侶趕緊命令我繼續行,因為今日就算是在院內遊蕩也是不允許的。

我瞧見了聖經上所記載,當年被聖火所燃燒的小叢,然後就失望地要離開了。 今時今日修道院內的大部份範圍都是不容許訪客去參觀的。
Picture
於聖嘉芙蓮修道院內的「燃燒的小叢」。據說小叢就是當年上帝顯靈以及命令摩西去帶領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的地方。小叢的原址其實原本被視為在附近的沙布山(Mount Serbal),直至到公元四世紀修道院被創立的時候現時的小叢很「方便地」在現址被發現。
​回到達哈卜市中心,相對於大部份為了陽光與海灘而來的遊客,穿著着野外套裝以及殘舊行山鞋的我在市內顯得格格不入。但是仔細想想,其實所有人都跟我一樣在這裏根本都是格格不入的:因為畢竟大家都是在一個廣受動盪所困擾的地區中的一個小隔離區中渡假。雖然在這裡多姿多彩,有穿比基尼泳裝的,也有大小不同的潛水學校,甚至乎是一家由前英國首相「丘吉爾」而命名的英式酒吧。 但是只是在幾個檢查站以外就是以色列軍的秘密轟炸行動,以及受到端伊斯蘭國武裝分子控制的北西奈村落。
Picture
由伊斯蘭國西奈半島分支「西奈省」(Wilayah Sayna)所發出的官方影片。截圖是武裝分子突襲埃及軍方檢查站的情況。(2018年3月)
​由於我來到阿拉伯的真正目的是要到達約旦,所以我亦繼續向着約旦的亞喀巴(Aqaba)港口進發。以前在這條向東走的大路路邊曾經佈滿駱駝甚至乎是策騎者的骸骨。當時兩教的朝聖者都會在這裏相遇:基督教信徒就是沿着此路繼續向耶路撒冷走,而伊斯蘭朝聖者就繼續從這裏向東面的麥加而行。今日,無數的埃及軍方檢查站取代了舊時路上的骸骨,而他們亦都是唯一分隔着遊客以及武裝分子的屏障。

一根巨大的旗桿出現在地平線上的海岸線,亦都標誌著我終於到達亞喀巴。在旗杆上飛揚的是巨型的「阿拉伯起義」叛軍旗幟。經常被誤認為巴勒斯坦或約旦國旗的阿拉伯起義旗,實際上是影響到差不多所有現代阿拉伯國旗的母旗。在1917年七月,「阿拉伯羅倫斯」與他一班騎着駱駝的阿拉伯軍就是來到這裏去突襲於亞喀巴的鄂圖曼守軍。 而我亦都是因為想追溯他們的故事,今日再次回到阿拉伯。 
Picture
亞喀巴 - 約旦唯一的港口。
上一篇文章:[約旦:第一部] 前序:阿拉伯之前與之後的羅倫斯 
​下一篇文章:未有
0 Comments

Your comment will be posted after it is approved.


Leave a Reply.

    * Blog in English here *
    Picture

    ​作者​

    我喜愛旅遊,也喜歡歸根究底去尋找事實以及源頭,所以我就做了這個Blog去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旅程中的所見所聞。

    我尤其是對於中東,前蘇聯,絲綢之路地區和未受承認國家的人民,文化,歷史及政治有興趣。所以我多年來也走訪過不少這些國家。

    ​在2009年我曾經居住在西非的塞拉利昂(英文Sierra Leone, 又名獅子山共和國​)。到2015至2016年間我也曾居住於前蘇聯國家格魯吉亞(Georgia),分別駐在首都第比利斯(Tbilisi)以及在西面叛軍控制地區邊境的重鎮祖格迪迪(Zugdidi)。

    當我不是在旅遊的時候,我就是在閱讀關於世界不同地方的書籍,或是在探索城市地底下去看看到底是怎麼樣的。


    這是我的故事。

    資料庫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August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December 2017

    分類

    All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