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不會想到阿拉伯走一趟呢?」卡斯特納教授問。
「為何不會啊 」尼布爾回應到,「如果有人肯支付旅程的費用的話?」
- 摘自卡斯滕・尼布爾(Carsten Niebuhr, 18世紀德國探險家)與他的教授的對話。
尼布爾是第一次阿拉伯科學考察團的唯一生還者。
我只知道我想要去到約旦。在網上搜索一下之後, 我發現我唯一負擔得起的機票就是直接飛到西奈半島( Sinai Peninsula)的沙姆沙伊赫(Sharm el-Sheikh ),然後再轉陸路去約旦。不過西奈半島的機票這樣便宜背後是有原因的:在我買機票的一個星期之前,於西奈的阿里什市( Arish)發生了一宗蘇菲派清真寺被炸彈襲擊的事件。雖然北西奈一直都被動盪所困擾,但是這種大規模的襲擊仍然是非常罕見的:於是次襲擊當中有多過100人受傷, 200人喪生,是埃及有史以來最致命的襲擊。
雖然機票便宜,但是在我的航班上其他遊客的數量都十分少。直至幾年前,想遠離嚴冬的俄羅斯遊客都蜂擁而至到西奈去尋求陽光與海灘的假期。但是於2015年這一切都改變了。同年10月一宗於科加雷姆9268號班機上的炸彈襲擊令到客機墜毀,機上217位大多數是俄羅斯籍的乘客全部罹難。今時今日,我的航班上大部份的乘客都是想以最便宜的方法回家探親的埃及移民。
位於埃及、沙地阿拉伯、約旦和以色列之間,西奈半島只是遠古埃及人去到採銅礦和綠松石礦的地方,與其多姿多彩的現代歷史有所不同。在1956年,英法兩國就是在這裏入侵蘇彝士運河(Suez Canal ),意圖去推翻當時的埃及總統以及停止他將運河國有化。隨後的失敗向世界展示出英國已經不可能再用武力去維護自己的利益和主宰其他國家的政局。西奈亦都成為英國身為世界超級大國的角色正式結束的地方。
十年之後,以色列於戰後佔據了比自己本身領土大三倍的西奈半島 。未來幾年,半島不斷受到頻繁的戰亂所困擾,令到它成為世界上其中一個最危險的邊境地區:於1973年, 1,200輛坦克聚集於西奈,隨後的戰役成為歷史上其中一次最大型的坦克會戰。然而,就是在1982年以色列在西奈半島十五年長的軍事佔領終於告一段落。
由於西奈遠離埃及的中心地帶,它偏遠的位置以及荒蕪的地理環境令到不同的政府都很難對半島施加控制。於1978年的《大衛營協議》( Camp David Accords)雖然令到埃及從新得到掌管西奈的控制權,但協議亦附有該地區必須被「非軍事化」的條件,為未來走私客和武裝分子能夠在該地區自由行動而鋪道。
自八十年代起,埃及政府就已經大量投資在西奈的旅遊發展當中。九零年代和零零年代都是西奈旅遊業的黃金時期。我所住的酒店的老闆就是在九十年代初由首都開羅來到南西奈,而他的「第一桶金」就是僅僅靠在這裏賣翻版錄音帶所賺回來的。
當時南西奈是一個遊客熙攘的地方。他回想起當時海邊小鎮達哈卜(Dahab) ,阿拉伯文為「黃金」的意思,只是有「營地」去容納遊客的需要。營地是指一種多人共享一個房間的旅館,而且床墊都是被鋪在地面上的。但是當時這種最基本的住宿已經能夠吸到大批遊客。擁有原始的沙灘以及能夠提供便宜的潛水課程(今時今日西奈仍然是該地區其中一個最便宜的潛水勝地)供遊客享受,南西奈已經是一個極之收歡迎的派對之地。
但是一到埗你就會明白到為何旅遊業的發展並未能促進該地區的穩定:幾乎每一個在當地做生意的都是來自埃及其他地區的人,而不是本地人。這些阿拉伯文稱為「麥地那人」(medinans),意為來自埃及不同城市的「都市人」,都經常鄙視西奈的貝都因牧民(Bedouins )和原住民。
由於原住民經常被視為是窮人和沒有學識的人,外來的生意人往往都對當地人有所歧視而不會聘用他們。原住民根本未能收旅遊業發展而得益 ,所以政府和外來的私人投資只是更進一步提高了當地人的不滿情緒。現在越來越多的原住民認為目前的地方政府僅僅是一種外來人對當地的佔領:只不過現在是埃及人取代了從前的以色列人而已。
就當由其他城市而來的埃及人開始在西奈發跡的時候,大部分集中在半島北部的原住民繼續被政府忽視。最終,在2011年的埃及反政府革命的時候,西奈進入緊急狀態:伊斯蘭聖戰武裝分子乘着局勢不穩定,攻擊軍方在西奈的檢查站以及佔據了一些長期不滿埃及政府的村莊。
雖然能夠準確地跟隨整個出埃及記的路線並無可能,但是他們必定會到訪幾個地方:那就是位於西奈半島中心的聖嘉芙蓮修道院(St. Catherine's Monastery )和西奈山(Mount Sinai)。然而當時的沙漠旅遊非常不同 - 而且比今時今日困難得多。 大部分來到西奈的旅行家都會從開羅出發,而且從那裏他們會需要找到一個「中間人」(dragoman )為他們辦事。中間人的用處就是作為旅途上的翻譯,並且安排整個旅程上所需要的交通和物資。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只是去運送他們所需要的物資,每人就會需要大約五隻駱駝的幫助。
今時今日,旅客要到西奈半島中心部份比以前簡單和便宜得多。大多數的旅行團都會於晚上十一時以小型公共汽車接載遊客到西奈山的山腳。然而,這片山脈的周圍今日仍然是屬於貝都因部族的領土,所以你亦必須要有一位貝都因人作為導遊。但是這些「沙漠之子」早已放棄了他們游牧的生活方式,如今主要靠旅遊業為生。
山上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教堂和一座小型清真寺以紀念這一場事蹟,。在這兩座建築物周圍的石頭上都是幾百年來由信徒用亞美尼亞語、德語、俄語等不同語言所刻上的宗教塗鴉。你並不需要是教徒才能欣賞這裏的景色:就彷彿日出是上帝的畫筆一樣,它將廣闊的山景從漆黑中帶出,普通的砂山亦被瞬間轉變成一片對比鮮明的橙藍色畫布。 這是我見過的其中一個最壯觀的景色之一。
然後我們向着位於山谷的修道院開始下山。 早期的基督教僧侶認為與世隔絕於寂靜的環境能使他們更加接近上帝,因始他們經常都會隱居於一些世界上最荒蕪的地域。 畢竟,摩西以至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都是在這種環境當中首次得到上帝的啟示。而在西奈山的修道院生活就是其中一種最極端的隱居生活形式。
「...在這一片延伸得很遠的荒蕪之地,並沒有人澆水耕田,也不能生產出任何農作物。 當中有一個陡峭險峻的山脈,名叫西奈山,它高聳入雲並靠近紅海 [...] 在這個西奈山上有一班僧侶,他們的生活方式就好像是面對着死亡的仔細排演,而他們亦無憂無慮地享受著這種對他們來說是非常珍貴的隱居生活方式。」
- 摘自 普羅科匹厄斯( Procopius, 公元6世紀東羅馬史學家)的 《修道院的基石》
第一批僧侶於公元三世紀來到西奈半島。就如我在伊拉克和敘利亞所見到的其他修道院一樣,最早期的東方基督教僧侶就是在峭壁的山洞中尋求住所。後來,據說他們在這裏發現了被天使運送到該地的聖嘉芙蓮的遺體,並且在該地修建了一座修道院作為供奉。 之後他們亦會在那裡找到聖經上所記載,當年被聖火所燃燒的神聖小叢(Burning Bush )。
正如他們的守護聖人聖嘉芙蓮就算面對着死亡也拒絕放棄她的信仰一樣,幾個世紀以來這裡的僧侶也冒着生命危險去拒絕放棄他們的宗教信仰。史書記載在公元四世紀的時候已經有僧人被集體殺害的事件。 直到公元六世紀,為了保護修道院的僧侶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大帝(Justianian the Great, 482-565 )才派兵駐紮並修建該院的外牆,造成了今日修道院近似堡壘般的外貌。
在一個傳奇的故事裏面,於十六世紀修道院的僧侶向正在入侵的鄂圖曼帝國( Ottoman, 即現今土耳其)指揮官呈上一份關於修道院受到保護的重要文件。該文件可追溯到公元624年,亦是伊斯蘭教形成的初期。但最重要是該文件上有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本人的手印作為核實。 據說穆罕默德還是年輕商人的時候曾經路過西奈山。 一位僧人因為預見到他將會成為一位偉大的先知所以懇求他用手印去核實這份令狀。令狀的條文授予聖嘉芙蓮修道院的僧侶受到伊斯蘭教徒保護的地位。話說鄂圖曼軍官見到這份文件之後,顯然感到滿意而和平地離開了修道院。
這個故事可能聽起來實在是很難令人相信,但是事實上幾百年來這一班僧侶能夠在這個充滿危險的環境底下,面對着自然界以及外來人為所帶來的威脅而倖存下來 ,絕對是一個非凡的奇蹟。 僅在半年前,伊斯蘭國的武裝分子就襲擊了修道院附近的一個軍方檢查站,造成三名埃及警察死亡。 然而,今日聖嘉芙蓮修道院倖存為世界上其中一間運作歷史最悠久的修道院之一。
「整個旅程從頭到尾都是對肉體的折磨,
除了那些體質健全的人以外其他人都不應嘗試。」
- 菲利普・沙夫(Philip Schaff, 十九世紀德國神學家)1878年 的 《並無樂趣的旅程》
回到達哈卜市中心,相對於大部份為了陽光與海灘而來的遊客,穿著着野外套裝以及殘舊行山鞋的我在市內顯得格格不入。但是仔細想想,其實所有人都跟我一樣在這裏根本都是格格不入的:因為畢竟大家都是在一個廣受動盪所困擾的地區中的一個小隔離區中渡假。雖然在這裡多姿多彩,有穿比基尼泳裝的,也有大小不同的潛水學校,甚至乎是一家由前英國首相「丘吉爾」而命名的英式酒吧。 但是只是在幾個檢查站以外就是以色列軍的秘密轟炸行動,以及受到端伊斯蘭國武裝分子控制的北西奈村落。
由於我來到阿拉伯的真正目的是要到達約旦,所以我亦繼續向着約旦的亞喀巴(Aqaba)港口進發。以前在這條向東走的大路路邊曾經佈滿駱駝甚至乎是策騎者的骸骨。當時兩教的朝聖者都會在這裏相遇:基督教信徒就是沿着此路繼續向耶路撒冷走,而伊斯蘭朝聖者就繼續從這裏向東面的麥加而行。今日,無數的埃及軍方檢查站取代了舊時路上的骸骨,而他們亦都是唯一分隔着遊客以及武裝分子的屏障。
一根巨大的旗桿出現在地平線上的海岸線,亦都標誌著我終於到達亞喀巴。在旗杆上飛揚的是巨型的「阿拉伯起義」叛軍旗幟。經常被誤認為巴勒斯坦或約旦國旗的阿拉伯起義旗,實際上是影響到差不多所有現代阿拉伯國旗的母旗。在1917年七月,「阿拉伯羅倫斯」與他一班騎着駱駝的阿拉伯軍就是來到這裏去突襲於亞喀巴的鄂圖曼守軍。 而我亦都是因為想追溯他們的故事,今日再次回到阿拉伯。
上一篇文章:[約旦:第一部] 前序:阿拉伯之前與之後的羅倫斯
下一篇文章:未有
0 Comments
Your comment will be posted after it is approved.
Leave a Reply. |
* Blog in English here *
作者我喜愛旅遊,也喜歡歸根究底去尋找事實以及源頭,所以我就做了這個Blog去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旅程中的所見所聞。 資料庫
November 2018
分類 |